找房生活记

绵阳棉花街,消逝的梆梆声犹在梦中

绵阳棉花街,消逝的梆梆声犹在梦中房产问答
回答时间
2018-08-26 15:01
房地产知识

精选回答

从富临人行天桥上远眺红星街北段棉花街


“弹棉花,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旧棉花弹成新棉花,弹好了棉被姑娘要出嫁。”在农村,闺女出阁,娘家要陪嫁新被絮,有盖的、有铺的,目的是给离开父母的闺女温暖。大北街改名棉花街后,棉花街名一直沿用到1984年。棉花街的命名和豆腐巷、杉木街异曲同工,棉花街上,总能听到铿锵有力的梆梆声……

从大北街到棉花街

棉花街在明代叫做大北街。翻看明代绵州城垣图和民国绵阳县治图,我们不难发现,绵阳城北部有正北街(今北街步行街),却又在南边上有大北街(棉花街,今红星街北段)、小北街。古代城市以方位命名的街道很普遍,如东街、西街、南街、北街;也有以大北街、小北街、大西街、小西街命名的。在一个方圆不大的老城区有三条“北街”确实很罕见,且相距不远。

每座城市都有一条繁华的十字路,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在这里,又从这里散开,走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传统的城市城垣,南北贯通、东西对称、十字交叉,形成城市中心十字口(市中心),构成城市的坐标,街道方位的显然不同,有点乱套和一反常规,使人纳闷。

三光街与红星街北段棉花街相邻


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明朝古城旧址,绵州城垣西临安昌河与涪江故河道汇流处,东部和北部城垣坐落在今涪江干流(俗称绵阳北河)中心处。明朝西城城墙以顺城街、翠花街为界,西门在徐公祠左前方,东门、北门在今涪江河心。明朝古城街坊中心在大北街(今棉花街)、东街、西吉祥街、南神仙街,十字口在环秀楼处。观察明代绵州城垣图和民国绵阳县治图,推断清代的北街位置:正北街是清代刘印全建清城新拓建的北街、通北门(迎恩门);而大北街,清同治《直隶绵州志》古迹篇载,火神庙在大北街,与之平行的又有小北街是明代的北街,而大北街必通向大北门,正在涪江的河心,符合清康熙三十一年,洪水冲毁东北二门的记载,从而确定了明代北门与中心城区十字口的位置钟鼓楼(大北街、东街、西巷子),神仙街通向新南门。

大北街又是如何改名棉花街的呢?据“绵州通”汤毓良讲,清代同治《直隶绵州志》卷十四古迹篇第246页载:“火神庙铁像。大北街后荧惑宫,古铸火神一尊。”而火神庙就在棉花街,即明、清时代绵州的大北街。大北街,南北向,从钟鼓楼通往北河(涪江)河心的明朝绵州北门。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涪江洪水暴涨,冲去东、北二门;涪江改道,原州城位置由涪江东岸变成涪江西岸;乾隆三十二年(1767),涪水复溢,城垣倾圮仅存三分之一;直到嘉庆五年(1800),知州刘印全在明城残存的基础上重建清城。这时的大北街北段已不复存在,被北河河心、保安堤(北河堤)、东校场(又名大操场、东河坝)所取代;所剩的大北街仅存钟鼓楼至城墙根,后命名为棉花街了。

怀念手工制作的棉被

大北街改名棉花街后,棉花街名一直沿用到1984年。

棉花街的命名和豆腐巷、杉木街异曲同工,自然也和棉花有关。“棉花街有买卖棉花的,还有弹棉絮的、纺棉线的,弹棉花的声音就是‘梆梆’……”汤毓良回忆早年去棉花街的时候,总能听到铿锵有力的梆梆声。棉匠在弹棉花,头上戴着帽子,嘴上戴着大口罩,左手握住弓背,右手拿着木槌在敲打着牛皮筋弦。弹棉弓上下蹿跳,左右摆动,一团团紧蹙拥抱着的棉花变蓬松、软和。弹棉弓是个单调活儿,上下左右,循环往复,毫无新鲜感,很是枯燥。弹棉弓又是个技术活儿,弓的提放与摆动,木槌棒砸的缓急与轻重皆有学问。技巧没有掌握好的话,吃力不讨好,还可能裹住牛皮筋。梆梆声响起,棉花被弹松软的同时,棉絮轻飞,如雪花般,充斥了整间屋子。跟着大人来做新棉絮的小孩子最喜欢看,但一旦进入屋子,又感觉呛,分秒待不住。老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饭都难吃。棉匠也知道干这行辛苦,但为了生活,只能坚忍着。

红星街北段棉花街旁就是钟鼓楼


弹棉花的程序也不是太复杂,工序大体如下。首先在铲头上把棉团扯开,铲头上有排钉,棉匠把棉团在铲头上下扯动。棉絮分离,四下散开,有如发洪水时,一大家子人被强行冲散。铲开的棉堆放在平台上,等待弓弹,这是涅槃的必经程序,也是棉胎打得松软与否的关键。棉花弹好后,均匀地铺在平台上,棉胎有了雏形。用竹箕轻压下,让蓬松的棉花收敛奔放的个性。挑线,师傅用竹竿子把线挑过去,学徒在另一头接着。线横平竖直不算,还要加上两道斜杠,目的是把棉花牢牢地罩住。罩住的棉胎体积大,占空间,也易损坏,需要用碾盘在棉胎上不停地游走,反复地碾压。

睡旧了的棉花硬硬的,也不暖和。王惠是绵阳人,记得小时候母亲带她去翻弹棉被,一路走一路说,这是你外婆当年做给我的。“弹棉花,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旧棉花弹成新棉花,弹好了棉被姑娘要出嫁。”在农村,闺女出阁,娘家要陪嫁新被絮,有盖的、有铺的,目的是给离开父母的闺女温暖。王惠看着硬邦邦的棉被被棉匠拆开,反复翻弹又加入新的棉胎,翻好的棉絮颜色比不上全新的,手感一样柔软。

如今,棉匠越来越少,太空棉、羽绒被等各种材质的被絮更漂亮轻巧,受到年轻人青睐。王惠依然钟情于棉(絮)被:“手工制作的棉(絮)被,一晒便暖融融,有阳光的味道……”

绵阳第一条有立杆路灯的街道

棉花街就是现在的红星街北段,老街巷系列报道11《红星街:绵阳自古繁华烟火处》中写到:现今的红星街由原来的神仙街、环秀巷、上升街、棉花街组成。

城根影巷就在红星街北段棉花街


1984年2月,绵阳市人民政府(县级)成立了改造红星街指挥部,从当年3月21日开始,拆除了临街的平房、理发店、副食店等,拆除旧房111户,面积4085平方米。6月29日,拆迁完成。红星街向北拓展至棉花街、红光路口,接临园路东段,全长864米,街道由原来的7.3米拓宽到了26米。1990年,南河大桥建成后,南河路至桥头街道划归红星街,有水泥路200米,为红星街南段。红星街由四条明清时期的古街道、桥头路段组成,是绵阳主城区的南北干道,是市区通往南山寺的捷径,也是曾经的绵阳市委,市中区委,公、检、法和银行所在地。机关办公驻地繁华,带动了红星街的商业发展,也一改当年保安街背街陋巷的模样。

“原来的红星街一排都是坡面小青瓦房,房屋低矮破旧。”汤毓良说。修缮一新的红星街,小青瓦房被高楼大厦取代,人行土路被高级釉面砖街道取代。

棉花街一段是绵阳城市街道最早装上独立立杆路灯的路段。“过去的路灯在电线杆上,灯罩加上电灯泡便是路灯,电线在天上交叉着不美观,从棉花街开始试点,绵阳才渐渐有了各式各样的路灯。”汤毓良说,他清楚记得,那时候棉花街用的叫玉兰灯,玉兰花一样的造型很是漂亮。华灯初上,棉花街再没有木槌敲打牛皮筋弦的梆梆声,玉兰灯安静地伫立,装饰了绵阳人的梦……
本网页内容由用户提供,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对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负责,如您认为需要修改或删除,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