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房生活记

绵阳老街巷:西环巷前世今生,大观园里再相见

绵阳老街巷:西环巷前世今生,大观园里再相见房产问答
回答时间
2018-06-03 17:34
房地产知识

精选回答

大观园公园路入口


绵阳人曾有这样一段记忆,上世纪80年代,绵阳开始在路中心搭建两条棚户带,形成巷道式的商业门面,有14条街全部都搭上了售货棚,街道被占并失去交通的功能,“以街为市”达到鼎盛。“繁华”过后,以北街口大观园为首先后拆除,曾经只有青瓦平房的西环巷摇身一变,再现大观园的热闹景象。

1.消失的太平缸

西环巷,望文思义就是环绵州城西城墙边上的一条巷子。建国门到小西门那一截,清朝的时候有西环城路、北环城路等,西环城路后改名光大街,又改叫西环巷。西环巷长167米,宽3米,是普通居民区。

西环巷的腊月


翻看摄影家杨松林1977年拍摄的图片《西环巷的腊月》,一口大水缸映入眼帘。此缸长约3米、宽约2.5米、深约3米,图片中可以看到缸里有储水。杨松林回忆,这种大缸曾经在绵阳城很常见,每条街的街头都有这样一口缸,名为太平缸。太平缸,取保佑太平之意,又名消防缸,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消防设施。可由陶制、石制,有些高档的地方会用青铜铸造,它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储水防火。在紫禁城内共有此类大缸308口,太和殿、保和殿前各4口,重达3000多公斤,可容水2000升,比一辆水车还能装。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缸又是人们常用之物,这么一件简单的事物经过艺术熏陶之后,更成为一件美观大方的艺术品。通常,太平缸外面有各种浮雕,形象生动,西环巷这口太平缸由鹅卵石、石灰和米浆筑成,在岁月的打磨中浮雕已经略显模糊,但依旧发挥着它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自来水进入绵阳城各个大院,每条街都有供水点,一来供水点晚上会上锁,二来临时取水不比从缸里取水方便,因此绵阳人依旧使用着太平缸。缸里的水通常为露天接的雨水,缺水时人们会倒水进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绵阳水务集团把自来水送进寻常百姓家,至此,太平缸退出历史舞台,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2.西环巷的腊月

杨松林有位同学住在西环巷,他经常去同学家里串门。那时候买肉要肉票,绵阳人喜欢做腊肉香肠,每月一斤的供应哪里够,老百姓便把肉票存起来,平时想开荤了就买鱼来吃,等到腊月再拿累积的肉票买肉。“西环巷一溜的小青瓦房子,巷子只有三米宽,这可方便了晒腊肉!”杨松林说,一到腊月,巷子里的人们就取一根竹竿,搭在两侧房屋的瓦片上,腌好腊肉灌好香肠,绑上绳子就挂竹竿上晒。空间便利,日照良好,晒够一整个白天。夜晚,人们仔细把腊肉收进屋里,毕竟美食诱惑难挡啊,一不留神就可能被“梁上君子”偷走。

腊肉、香肠,各家有各家特色,就像绵阳人家里的泡菜,每一缸是一缸的味道。有的人家香肠红亮,一看就是喜欢辣的;有的人家喜欢加点花生米,小孩子很中意。腊味悬在西环巷老百姓的头顶,年味越来越近。

“我记得以前过年,家里做的麻辣香肠特别好吃。这种香肠因为加入青花椒而格外香,吃起来也不油腻。”李奶奶笑着回忆,直到今年春节,她和老伴儿依然会自己买猪肉、配调料,再拿去市场灌香肠。幺儿定居在外省,不是年年回家,李奶奶便做好了邮寄过去,平常不能吃辣的小孙女也爱吃。

3.以街为市大观园的前世今生

早在公元前1000年,我国就已经有了完整的城市规划理论。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的《考工记》上,专门记载周初(公元前十世纪)关于城市规划的内容。书上说:“匠人营国(国是都城)九经九纬,经涂(涂即道路)九轨,环涂七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街是街(行人过车),市是市(经商),不能街市不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兴起,下海经商,个体经营者猛增,铺面供不应求。不知是沿海哪个城市带的头,在街道上建市场,首创“以街为市”局面,以利活跃城乡经济,繁荣市场。

大观园夜市


据“绵州通”汤毓良回忆,绵阳城区“以街为市”始于1987年4月16日,在新建的团结路(今富乐路)上,修建商业街区:在路中心搭建两条棚户带,形成三条巷道式的商业门面;三轮车、小汽车勉强能进出。

随后,公园路、成绵路、油坊街、外北街、翠花街、三光街等14条街全部都搭上了售货棚,摊点密集,街道被占并失去交通的功能,“以街为市”达到鼎盛。

经商方便了,买东西也方便,表面上看一片“繁荣”景象,可是由此造成一连串的不良后果。“以街为市”给城市卫生、消防、交通带来许多隐患,环保、环卫、市政管理部门叫苦不迭,正规街面商店经商也受到影响。

当时的大观园只在北街口有一个牌坊,1996年1月,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自成立以来的第1号通告。首先从成绵路开始整治“以街为市”的顽症。随后,大观园、建设街、团结路等14条以街为市的棚户先后拆除,今天的大观园就是此后在西环巷位置再建的。

4.“万能百货”大观园

“大观园简直就是绵阳的万能百货。”这是市民林逸对大观园的印象,在网购还不发达的从前,如果你在商场买不到一些小玩意,那么就去大观园吧。

大观园售卖小商品的店家


大观园有两个大门,都有“大观园”的牌匾,仿古建筑错落有致很有特色。里面不仅两侧有商铺,中间还有一排铁皮小房子卖着各种小玩意儿。林逸在学生时代很喜欢逛大观园,这里有学习用品、各种小礼品、饰品、平价的衣服,还有金银加工等等。她第一次来这里,是青春期的小叛逆。

“同桌怂恿我去打耳洞,说学校外面没有,我们到大观园去。”林逸听说大观园里商贩精,小孩子去会被“敲竹杠”,她和同桌跟饰品店老板磨了好久,讲价成了5块钱两个耳洞。女老板拿着枪一样的工具,从盒子里取金属耳针,“啪”一声就穿了上去。两个女孩遮遮掩掩回到学校,接下来一周成了医务室常客,校医一听是来要双氧水的,头也不抬:“总是臭美打耳洞了哇,各家在抽屉拿棉签。”

今天的大观园依旧是小商品的集中地,也有些变化。林逸还记得以前一家书店,新华书店买不到的它那儿都有,还有一家玩偶店也不见了,她在那里给室友买的史迪奇公仔当生日礼物。二楼上略显冷清,做美甲美容的聚集在一块儿,每路过一个女性,各个店铺里都传来招揽客人的声音:“妹妹做指甲哇?”路过的美女摇了摇头,美甲师们习以为常,又埋下头玩手机。

大观园里依旧熙熙攘攘,红墙碧瓦间交叉着五彩的广告牌,依旧是绵阳人最喜爱的地方。
本网页内容由用户提供,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对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负责,如您认为需要修改或删除,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