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房生活记

进城买房——“半城人”的梦想

进城买房——“半城人”的梦想房产问答
回答时间
2017-02-14 14:43
房地产知识

精选回答

施顺云和他的志愿者证


48岁的施顺云是大竹县高明镇村民,他也是数以万计的达州籍外出务工人员中的普通一员。从1987年第一次外出务工算起,施顺云在外打拼整整30年中,除过年回家外,只有娶妻生子、父母生日、家中至亲的红白喜事,他才回家短暂停留。

在东莞,施顺云的身份标签是“民工”。在农村老家,因施顺云常年在外,见多识广,乡邻早把他视为“城市人”。而施顺云则认为,“以户籍划分我属于农村,如以常年居住区域划分我该属于城市”,所以他戏称自己为“半城人”。

22年前,施顺云就想在大竹县城买一套房子,想让全家人真正融入到城市中,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都未实现买房愿望,所以他身份证上的住址仍然是“大竹县高明镇落阳3社”。

A

1月21日,“达州2017‘爱在两新’免费返乡专列”从广东省东莞东站出发驶往达州,本次专列载有达州籍民工2000多人。施顺云的座位在8号车箱紧靠车窗,短发,戴银色金属框眼镜,说话慢条斯理,周围的乘客都觉得他是一个“城市人”。

达州已连续四年启动“专列”接外地民工返乡过年,施顺云还是第一次享受自己不掏钱就能回家的待遇,这让他觉得“政府在为民工着想”,所以他愿意填写《达州外出务工人员问卷调查》。在施顺云发动下,之前周围几个称不识字的人,也表示愿意填写调查表,条件是要施顺云给大家读题和解释,然后他们自己填写答案。

以往几年返一次家?调查中这一项引起大家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以前为省钱或买不到票,三年才回一次家。自从有了专列,坐车又不花钱,回家过年就不再是难事了。”民工郑晓强称,他在东莞打工已经有10多年了,以前回家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首先是买票难,即便通过“黄牛党”买到了票,车上太挤又无座,特别累,还担心在途中遭遇扒手。

“那些年,我们回一次家真的很辛苦。”民工赵刚说,每逢佳节他都很想念家乡的亲人,特别是在每年春节前,他都纠结要不要回家,主要是“买高价票心痛钱,所以和老婆商量好,我三年回一次家。”

8号车箱的乘客全是大竹县人,进入车箱前大家都相互不认识,这次调查把他们的距离拉近了,大多数人表示因省钱和难买票,有三年回一次家的经历。

B

施顺云,高中文化。1987年,施顺云听说沿海城市好找工作,月收入比在家里务农赚的钱多,他便扛起铺盖卷跟随乡邻南下,成为当地第一批外出务工人员。

“到了东莞,我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果场种树摘果子,月收入60元钱。”施顺云对第一份工作记忆犹新,他说,那年头月收入60多元钱,对于很多农民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父母和乡邻得知他在外地务农比在家里务农挣钱,都叮嘱他好好珍惜工作机会,为今后回家创业致富打好基础。

一年后,施顺云得知在企业打工的收入至少有120元,他便辞职进入一家五金厂打工。“进厂后才晓得,学好技术才能保住工作,跟用锄头挖地完全是两码事。”施顺云那时年轻气盛不服输,又能吃苦肯干,师傅见他经常主动加班,没多久便把技术要领教给了他。后来,施顺云成长为厂里的一名技术骨干,薪金涨了不少,他定期把钱寄回家。

“上世纪90年代很好找工作,只要踏实肯干,收入都比在家务农强很多。1996年,我介绍过4个老乡进厂打工。”施顺云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东莞大大小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城市版图不断扩张,全国各地前往东莞打工的人也逐年增多。

1990年,父母托人为施顺云说了一门亲事,他便当年回家与同村姑娘魏方碧结婚,操办婚事的钱全是施顺云在东莞务工挣的。1991年,施顺云夫妇喜得长女后,夫妻俩商量施顺云再次回到原厂务工,而魏方碧留在家里照料父母和女儿。

C

编号:0800324699,这组号码标注在一张“深圳志愿者(义工)证”证件上,证件主人照片是施顺云的大头照。这张证件对施顺云来说,是表明他融入城市的一个有力证据。其实,很多在东莞的达州籍民工都随身携带有一张这样的证件,“它有时比身份证还管用。”

张绍碧是施顺云的同乡,她参与义工活动起初基于“打发时间的时候,可以更多地了解东莞。”张绍碧和施顺云等人一样,在打工期间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还有自己的QQ号和志愿者QQ群。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前,QQ群会通知成员将要开展的活动项目,成员根据自己的时间决定是否报名参加活动。张绍碧称,她去福利院陪过老人聊天,到街头扫过地,为残疾人送过生活日用品,还站在城市街头为别人带过路。

施顺云参加志愿者活动,更多是做搬东西的体力活,他觉得帮助别人的时候,能得到对方笑脸回应,就是给他无偿付出的最高回报。“我们在街上只要不说话,别人看不出我们是外地人。”施顺云说,他在东莞打工近30年,虽然学会了说普通话,但话语间还是夹杂着乡音,别人一听就能判断他是外来务工人员。

据施顺云介绍,民工闲暇时为省钱很少逛街,不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参加志愿者活动,一是可以帮助到别人,二是可以多接触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D

48岁的施顺云早已有“再打几年工后回家种地”的计划,他直言“以前没认真学习种地,等退休回去再学种地”。1995年,施顺云夫妇在生养了一个儿子后,便想把家迁到大竹县城里,可如今儿子已随他务工多年,家还在农村。他说计划没能实现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存下的钱不够一次性付款买房。

施顺云和接受调查的大多数民工一样,现居住在农村,一直梦想进城生活,远在他乡靠勤劳双手支撑家庭。他们对家乡建设发展了解甚少,只能偶尔通过电视或网络了解到家乡发展的信息。

上下班时间固定,在农贸市场买菜,到商场选衣服,偶尔去一趟公园散步,施顺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他设想回农村生活起初肯定不适应。

作为一个典型的“半城人”,施顺云还在继续他的梦想——回老家县城买房!这回和22年前不同的是:儿子在和他一起奋斗,而且他不再坚持一次性付款,准备按揭买房。

责任编辑:达州房产网

记者 杜晓辉
本网页内容由用户提供,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对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负责,如您认为需要修改或删除,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