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房生活记

星期一调查 群租房之困

星期一调查 群租房之困房产问答
回答时间
2018-12-10 22:18
房地产知识

精选回答

群租房过道内液化气瓶排排站


把一间房间分割改建成若干小间分别出租,这种被称为“群租”的租房模式,因过度占用住宅内公共资源,极易产生治安、消防隐患而“声名狼藉”。由于外来人口较多,群租房现象近年在我区不断涌现。上周发生在高新区北区贺北社区的一起火灾,再次将群租房推到了风口浪尖。

400元就能拥有“单身公寓”,但手机和电脑都被偷过

连日来,记者对群租一族进行了走访,发现他们大多是一群生存在城市底层的外来者,或是从事低端行业,或是毕业不久,甚至只是短暂停留。这一群体收入有限,但同时又亟须在城市中谋得一处立锥之地。租住在大学新村的小曹就是其中一个。

大学新村由于周边学校多、企业多,一直以来都是群租房的集中地。老家在江北一小城市的小曹去年从常州某高校毕业后,就留在了常州工作。还在职场菜鸟阶段的他,买房自然是高不可攀,为了节省开支,他选择了群租房。

几天前的一个下午,记者跟随小曹来到了他的租住地。“小区虽然比较简陋,但这里周围的生活设施非常方便,距离BRT公交站也非常近。”小曹一边引路,一边跟记者闲聊着。看得出,他对自己的生活环境还是比较满意的。

“到了。”在一幢居民楼的4楼,小曹停住了脚步。“一层两户,全部都被房东装修成了群租房。”小曹推开自己租住屋的大门,“我们的大门从来不锁,方便住户进出。”小曹说道。

记者看到,过道两侧被隔离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房间,狭窄处只能一人通过。每扇房门上都标有房号,十几个电表并排安装在一起。因为房间很小,不少租户索性把一些生活用具摆在了门口,沿着墙角乱拉的网线也随处可见。记者数了下,这套14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总共被隔成了11间,只有1个公共卫生间。

小曹的房间在北面,面积大约8平方米左右,一张1米2的小床、一张小型写字台、一个可折叠衣橱,就将房间“撑”满了。“小是小了点,但也样样都有,关键是便宜,每月才400元。”小曹坦言,他也知道群租房隐患很多,不说别的,他的手机和电脑都被偷过,“但是看在租金便宜的份上,暂时我还没有搬的打算。”

小曹的说法得到了大学新村一社区副主任史析清的证实,“我们社区一共1144套房子,其中250套成了群租房,每套最起码住了20人左右,小偷小摸在群租房里实在是见怪不怪了。”史析清说,租客大多防盗意识薄弱,门常常不关或者忘记锁,加上有些出租房用的是木门,给盗贼留了机会。

上周,武进检察院刚刚对涉嫌盗窃罪的嫌疑人周某进行了批捕。今年3月初到5月,周某在大学新村共作案7起,窃走电脑7台,其作案对象全部都是群租房的租户。

没有厨房,液化气瓶走廊排排站

一根根电线,错落交叉着从一个房间爬到另一个房间;偌大一套房只隔出窄窄的、仅容一人通过的过道;用于隔房的材料大多是易燃木板或石膏板;租客们互不相识,各自见缝插针地搭炉开伙……这是记者在贺北社区一群租房看到的场景。

该群租房离上周发生火灾的现场直线距离不过500米,而如此近距离的事件似乎并没有让这里的房东以及租客得以警醒。

这是一幢3层楼的自建房,每层都隔出了8间单间。相比大学新村的治安问题,这里的消防隐患更加让人揪心。

因为没有厨房,记者看到,在本就不宽敞的走廊上,好几个租户搭起了简易灶台,一张小桌子上放着一个单眼煤气炉,再加一个液化气瓶。透过窗户,记者还看到,不少租户的饭桌上都放着“热得快”。

记者询问这里的租户,液化气瓶在走廊上“排排站”,是否不安全?大多数租户表示,他们也知道有不安全因素,实在也是不得已。“用电磁炉烧菜太费钱,还是液化气最省。”租户刘先生告诉记者,自从附近发生火灾后,他已经连着几晚没睡好了,总担心出事,“我一晚上要起来好几次,看看电源、煤气炉有没有关好。说真的,心里很不踏实。”

刘先生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群租房内人员密度大、消防意识低,日常管理混乱,人员疏散困难,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出现群死群伤。”区消防大队参谋章程泽分析,群租房的消防隐患主要有四点:一是一户电源被分成多户使用,且都是大功率电器,线路上极易发生问题;二是室内通道狭窄,万一发生意外,很难跑得出去;三是租户素质参差不齐,若是卧床吸烟或乱丢烟头,都可能引发事故;四是租户的电动车、自行车就停放在楼道里,也会堵塞楼道,造成逃生困难。

据常州个人房源网了解,消防部门明文规定,出租房内每个楼层至少应有两个不同方向的疏散楼梯,疏散楼梯首层应当直通室外,并设置火灾事故应急照明灯;出租房每层应至少配备2只3公斤以上的ABC干粉灭火器;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应当保持畅通;室内电气线路敷设应当采用PVC阻燃套管或金属套管保护,不得私拉乱接电线,不得超容量用电;三层以上房间的窗户不得设置铁栅栏或防盗窗,每层至少配置一条逃生绳……然而,这一条条在火灾现场都能救命的规定,在大多数群租房里都只是一纸空文而已。“90幢乙单元楼梯口有外接拖线板,从5楼下来;93幢乙单元楼道停满了电动车和自行车;87幢4楼安装了防盗窗……”这是大学新村一社区前不久对群租房安全隐患进行的一个调查。

既然堵不了,不如制定好“游戏规则”

混乱的群租留下了诸多安全隐患,群租房之困是几乎当下每个城市管理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难题。

暂住在湾里小区的小刚(化名)夫妻俩在采访中无奈地表示,自己在其他业主眼里无疑被贴上了“脏乱差”标签。对此,小刚也很无奈:卫生方面,丢垃圾的确不太注意,但遭了几次白眼后也改正了些;至于电瓶车,有时回家晚了就随处一停,大家都那么做;关于噪音,自己有时候也会被隔壁的租户吵醒,但也没办法多说。小刚说,很多生活习惯需要适应的过程,也需要管理方规范起来。

群租房该怎么管?还有更关键的一个问题,到底是谁来管?

群租显然不是单纯的房屋租赁问题,而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高速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史析清向记者表示,管理群租房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界定什么样的群租合法,什么样的群租违法。

群租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公安、住建、房管、消防和社区等多个部门,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没有一个部门以整治监管主体的身份出现,这个监管主体一直没有明确。除此之外,因为缺乏相关法律依据,也为管理和整治增加了难度。记者了解到,从目前的法律条文来看,并没有给群租下定义,也没有明确禁止群租。尽管《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规定,出租住房的,应当以原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人均租住建筑面积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但由于相关细则没有出台,很难界定“人均租住建筑面积”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群租。

“既然无法堵,不如制定好‘游戏规则’。”说这话的,是江苏铭天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鋆。

在工作过程中,张鋆接触过多次因为群租房引发的案件。在其看来,群租房盛行的背后是利益的瓜葛和执法的无奈。想要走出群租房管理的困局,政府部门应将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继续加大公租房、廉租房的建设力度。群租房整治需要在治理群租、做好监督查处的同时,补齐房地产市场房屋租赁的短板,从根本上解决低收入群体租房问题。

对此,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出了良方。杭州市上城区近期对区域内的群租房进行改造试点,装配电子门禁、闭门器、摄像头、消防器材四大件,同时与中介公司进行合作,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对群租房进行统一管理,并对租户进行消防培训、定期检查防火设备等;上海也有一家中介公司与政府签订协议,将闲置住房统一收租,改造为人才公寓,提供给企业员工租住,并对租房对象提供一定住房补贴等。同样是上海,2014年5月出台相关规定,规定5种情形属群租房,并加大处罚力度,最高可罚10万元。

责任编辑:常州房产网

实习生 庄卓君 记者 张莉
本网页内容由用户提供,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对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负责,如您认为需要修改或删除,请联系我们处理。